选择

昨天去看了电影《乘风破浪》,电影一般,算不上佳片,不过也绝对称不上是烂片。由于之前看了一些所谓的职业影评人的评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看电影,反倒因为低期待值对影片产生了更多的好感。何况,自从韩寒也不再年轻之后,我也成了半个韩粉。

  1. 吴李冰:1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翻来覆去的低阶笑话勉强忍忍,把我最熟悉的九十年代江南小镇生活拍得如此没有质感也算是意料之中,黑帮桥段形同儿戏也许可以怪怪审查。毕竟韩某人艺术水准摆在那里不能要求太高,最无法忍的是宣扬庸俗不堪腐朽至极的成功学,此类电影在我这里一律差评。

这时候,再看这些所谓的影评人,还是『电影杂志编辑总监』的评论,你会发现要写影评,门槛真的好低。其实也好理解,毕竟在那么『专业』的豆瓣上,一些人即便没看过电影也能随便扯上几句,还能上评论热门。能从电影里提炼出来『成功学』,这水准,还是个『电影杂志编辑总监』。这就好比你去面试,其中一道面试题是反转二叉树,最后面试官对你的评语是:『一切用伪代码表示算法的回答都是垃圾』。我一直以为作为一个影评人,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电影的评论上的,而不是通过一口一个『x某人』贬低别人的人格来彰显自己作为一个『嘴炮』的优越感。作为一个影评人,你的责任感呢?

不管从事任何职业,请先学会做人。

看吧,『选择』无处不在。哪怕是影评人,也可以选择是否要在评论电影的时候夹带私货,顺带恶心一下自己讨厌的人。再看看我,虽然我是半个韩粉,但我依然选择客观地评价『借评价韩寒的电影来评价韩寒的人』。这就是差距。

前些天还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是我看的第三部李安的电影,之前是《卧虎藏龙》和《色戒》。年前看了《长城》,李安和张艺谋都是大导演,几十年前,张艺谋的成就甚至要高过李安,而如今,两个人走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你很难说张艺谋的艺术水准真的就不如李安;但是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个人做出怎样的选择决定了他的成就的上限。以前我也一直以为张艺谋对于中国色彩的执着乃至狂热,并因此走上商业大片之路才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最好的方式;直到看到了李安,我才发现世界眼里的中国不应该是这么肤浅的。虽然,张艺谋依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演。

我不喜欢年少写小说的韩寒,也不喜欢韩寒写的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我都看过,都不喜欢。自从他的生活里更多地出现了小猫小狗小孩子、生活生色生意人,跟着这个不断在变的世界一起变化之后,我才成了半个韩粉。在我的观念里,选择了责任才意味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