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二之男儿当自强》的主题应该是救国救民,片名“男儿当自强”确恰到好处。
全片主要分为四个阶层,第一种是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正在逐渐接受新思想的旧国民;第二种是以孙中山和陆皓东为代表的,因为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而先知先觉的资产阶级;第三种就是以纳兰提督为代表的清朝官府;第四种是以白莲教为代表的愚昧无知的最广大民众。
四个不同阶层的代表,他们代表的利益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更是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面对国家危难,不约而同都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用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改善国运。可也正是因为前面那些不同,让他们看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明显的优劣之分。
黄飞鸿面对新事物的态度受十三姨的影响,但让他在大是大非前做出正确选择的则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功夫好,而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孙中山和陆皓东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受教育程度更高,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甘愿放弃优越的生活,致力于救国救民,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势深深地感染了黄飞鸿,黄飞鸿才更加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肩上的责任。他们的精神万古流芳。
面对破败的山河,提督大人那貌似坚定的眼神里,其实更多地是无奈:保护洋人是无奈,镇压白莲教是无奈,追查搜捕孙陆是无奈,烧砸英国大使馆也是无奈,最终与黄飞鸿兵戎相见更是无奈啊。作为一个帝国的官员,他只是一个工具。而作为受过封建正统教育的他,思想已被禁锢,因此也并没有摆脱作为工具的意识。他也是国家衰败的牺牲品,他也是个可怜人儿啊。
而白莲教信徒给我的感觉则是可悲。有多少人至死都仍然将一尊泥像作为自己唯一的信仰,最后又有多少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轰然坍塌而悲痛欲绝,而那只不过是一尊没有任何意识的泥像。他们错就错在把救国的希望全都放在了一尊泥像上。
不管怎样,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他们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而操劳奔波,“好男儿当马革裹尸还”;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理想,也都愿意为理想而献身。所有的人都应该被尊重。